本篇文章137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也經常刷到那種“京東快報”的文章?看著像新聞,點進去又像廣告,但有時候還真能挖到點優(yōu)惠信息……這東西到底是干啥的?為啥品牌都愛寫它?今天咱們就嘮明白,保證不繞彎子。
簡單說,它就是京東站內的一種內容形式,長得像資訊,但其實是品牌方或者京東自己寫的推廣文章。不過你別一聽“推廣”就撇嘴——它真不是硬邦邦的廣告。
比如你最近想買臺空調,正好看到一篇京東快報寫《空調選購避坑指南》,里面看似教你選型號,其實悄悄推薦了某品牌的新款,還帶了購買鏈接。你學了知識,順手就下單了,它呢,也完成了推廣目的。雙贏嘛。
自問自答時間:
Q:那它和普通廣告有啥區(qū)別?
A: 普通廣告直接喊“買我!”,快報軟文是先說“我來幫你”,再讓你自然地想“哦那買它吧”。核心區(qū)別是內容價值先行,推銷隱藏在后。而且它通常結合熱點、季節(jié)或用戶痛點來寫,比如夏天推防曬、冬天推羽絨服,看起來就挺自然。
原因特實在:因為真的有效啊。但不是“寫了就爆”,得看技巧。
先說為啥有效: - 用戶信任度高:放在京東站內,天生帶點“官方背書”感,比外面軟文更讓人放心; - 精準觸達:經常逛京東的人大概率是購物意愿強的,這時候推貨,轉化率自然高; - 直接帶動銷售:文章里能嵌入商品卡片、優(yōu)惠券或活動鏈接,看到→心動→點擊→下單,路徑巨短。
不過話說回來,效果多大還得看內容質量。你通篇夸自己產品多牛,用戶一眼識破,秒關閉。得真的給點干貨才行。
這兒有幾個接地氣的要點,你瞅瞅:
有些品牌容易跑偏,比如:
對了,說到效果,其實不同類目的用戶反應可能差別很大。比如家電類的快報閱讀時長普遍比服飾長,因為決策成本高。但具體為什么有些類目轉化明顯高出一截……呃,其背后的用戶心理機制或許還需要進一步觀察,這方面我也沒有特別確定的結論。
內容電商是大趨勢,京東肯定還會持續(xù)扶這類形式。但形式可能會變,比如更多用視頻、直播嵌入軟文,或者結合AR試穿試色……
所以早點摸透規(guī)則、積累經驗,絕對沒壞處。畢竟用戶越來越聰明,只有真實、有用的內容才能長久留住他們。
京東快報軟文說白了,就是“真誠地幫用戶,順便賣點貨”。如果你能持續(xù)提供價值,用戶自然會用訂單投票。
別想著騙點擊,格局打開,長期主義才是王道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