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5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也這樣——每次練完累成狗,打開外賣軟件翻了半天,最后還是點了份沙拉,啃著干巴巴的雞胸肉的時候心里瘋狂吐槽:這玩意又貴又難吃,真的有必要嗎?說實話,我之前也這么想,直到去年體檢查出一堆指標異常,才咬牙試了三個月定制健身餐……
結果?先賣個關子。但可以告訴你的是,健身餐真的不是“吃草”那么簡單。
這個問題簡直是我的靈魂拷問!教練老說“三分練七分吃”,我當初還嗤之以鼻。后來翻了大量資料才發(fā)現(xiàn)——熱量缺口和營養(yǎng)配比才是關鍵。
舉個例子:有一次我練完腿特別餓,順手吃了兩個歐包,心想這健康吧?后來一算熱量,好家伙,直接抵消了當天消耗的一半熱量!所以光練不會瘦,很可能是因為:
不過話說回來,每個人的代謝率差異很大,具體哪種比例最適合你,可能還得一點點試。
別急著罵!我以前也覺得健身餐就是水煮一切,直到試了專業(yè)的套餐才被打臉……
首先,健身餐可以很好吃。比如我常訂的那家,居然用南瓜糙米飯打底,搭配黑椒牛排和烘烤蔬菜,醬汁是百香果調的——完全顛覆我對“健康餐=吃草”的認知。
其次,價格其實沒想象中夸張。算筆賬:自己買優(yōu)質蛋白(牛肉/蝦/三文魚)再加有機蔬菜,一頓成本隨便40+,還搭上做飯洗碗的時間。而現(xiàn)成的健身餐配送一般在30-50塊,省時間??!
最重要的是——省心。不用每天糾結“吃什么才不胖”,系統(tǒng)直接按你的目標配好了。對于我這種選擇困難癥,簡直是救命了。
不是所有健身餐都一個套路!選錯了可能白花錢。我總結出幾個血淚經(jīng)驗:
最明顯的當然是體脂率掉了5%,但真正讓我堅持下來的反而是這些意外收獲:
當然也有坑——比如一開始貪便宜訂了某家,食材重復率太高,吃一周就膩到想放棄。后來換了另一家每周更新菜單的,才真正堅持下去。
所以你說健身餐是不是智商稅?我覺得吧,選對了是神器,選錯了就是浪費錢。關鍵還是得匹配你自己的需求和口味。
如果你符合下面任意一點,真的可以考慮試試:
最后小聲說一句:現(xiàn)在很多品牌首周體驗價還不到200塊,就當少喝幾杯奶茶,試錯成本其實不高——萬一真香了呢?
【文章結束】